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的区域差异

被引:3
作者
顾梦琛 [1 ,2 ]
王礼茂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石油终端利用;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22 [];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的CO2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讨论了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科学的计算方法,利用2011年中国30个省区实证数据,计算得到中国分省区石油终端利用CO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然后借助空间分析模型Moran’s I研究发现,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的CO2排放强度呈现普遍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以空间相关性为主、局部的空间不连续性和突变性为辅。东北、西北地区是主要的高排放强度区;西部地区排放强度整体较高,中东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低。华东、华中地区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和江西均为低排放强度的集聚区域,周边省份的碳排放也较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处于CO2排放强度的"洼地",可能会对周边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高碳排放强度省区起到示范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石油赋存与加工能力和产业结构与上述的区域差异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63和0.64。开展地区减排,也应结合上述特征,分片区制定具体而异的减排目标和政策,统筹协调推进用能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引用
收藏
页码:255 / 26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J].
蒋金荷 .
资源科学, 2011, 33 (04) :597-604
[2]   从我国主要行业石油消费看节油的潜力和途径 [J].
王家诚 .
当代石油石化, 2010, 18 (12) :1-8+49
[3]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J].
岳超 ;
胡雪洋 ;
贺灿飞 ;
朱江玲 ;
王少鹏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510-516
[4]   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 [J].
郭义强 ;
郑景云 ;
葛全胜 .
地理研究, 2010, 29 (06) :1027-1036
[5]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中国能源消费区域差异分析 [J].
康晓娟 ;
杨冬民 .
资源科学, 2010, 32 (03) :485-490
[6]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国涓 ;
王玲 ;
孙平 .
资源科学, 2009, 31 (02) :205-213
[7]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J].
邱灵 ;
申玉铭 ;
任旺兵 ;
严婷婷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05) :920-928
[8]   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J].
吴玉鸣 ;
李建霞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93-98
[9]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 [J].
贺灿飞 ;
梁进社 .
管理世界, 2004, (08) :8-17+155
[10]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综述 [J].
宋岭 ;
魏秀丽 ;
不详 .
新疆财经 , 2000, (02)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