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2014年柴窝堡湖面积的时序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21
作者
李均力 [1 ]
胡汝骥 [1 ]
黄勇 [2 ]
包安明 [1 ]
王亚俊 [1 ]
潘俊 [3 ]
李东阳 [4 ]
李蓉 [5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3] 不详
[4] 柴窝堡管理委员会
[5]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6] 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
[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湖水面积; 湖泊水位; 气候变化; 驱动因素; 乌鲁木齐;
D O I
10.13866/j.azr.2015.03.01
中图分类号
P343.3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乌鲁木齐柴窝堡湖为例,根据Corona和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近50 a湖泊水面变化的时间序列,利用激光测高卫星ICEsat/GLAS数据,提取2003—2009年水位变化信息,进而分析湖泊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条件下的年、月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柴窝堡湖水面变化分3个阶段:1964—2004年、2005—2010年和2011—2014年,其面积变化率分别为0.012 km2·a-1、-0.256 km2·a-1和-4.798 km2·a-1。水面变化由缓到急,并在2014年9月25日首现干涸,湖泊水体生态功能正在逐步丧失。湖泊水面的月变化在2005年以后逐渐明显,春季处于水面峰值,秋季处于低谷,多年的月变化曲线直观地反映了水面面积加速减退的趋势。湖面边界的空间变化与湖面水位的变化过程体现了"陡岸平底"的湖泊形态特征。2005年以前,湖水面积变化较小,而湖水水位变化相对明显;2005年以后,湖水面积显示有规律的加速缩减;2012年湖水边界退缩到湖盆底部后,湖水面积与地下水位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关性。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以后的地下水开采是湖泊水位与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因,1999—2004年显著增加的降水减缓了湖泊水面的萎缩速度;而2004年以后,由于持续高强度地开采湖区地下水,湖泊的水量平衡被打破,导致了柴窝堡湖干涸的生态灾难。
引用
收藏
页码:417 / 42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