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物对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物中DNA修复的诱导作用

被引:3
作者
杨端
周仁珍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北京大学生物系
关键词
DNA; 细胞; 诱导作用; 致癌物; 肝细胞培养; 自显影; 草鱼; 胸腺嘧啶核苷; 胸苷;
D O I
10.13671/j.hjkxxb.1984.04.008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直接致癌物N-甲基亚硝基胍或需经酶活化才有活性的致癌原苯并(a)芘、苯并(a)蒽处理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物后,用放射自显影方法测出有明显的DNA修复合成。对照有标记3H-胸腺嘧啶核苷的细胞非常少,证明草鱼原代肝细胞中DNA复制水平很低。 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鱼原代肝细胞DNA的量与各种致癌物及致癌原的浓度有关。这表明鱼肝细胞有能力将致癌原代谢成能损伤DNA的致癌物,从而刺激DNA的修复。 BHC(六六六)可以诱导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物的DNA修复,但氯化镉没有活性。 本报告表明致癌物可诱导鱼肝细胞的DNA修复,因此它可以作为生物监测环境致癌物的补充手段。
引用
收藏
页码:368 / 37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用鱼血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指示水体中铅污染的研究 [J].
杨端 ;
周仁珍 .
环境科学学报, 1981, (01) :59-66
[2]  
Induction of benzo (a)pyrene monooxygenase in fish and the salmonella test as a tool for detecting mutagenic/carcinogenic xenobiotic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J] . B. Kurelec,Z. Matijasevic,M. Rijavec,M. Alacevic,S. Britvic,W. E. G. Müller,R. K. Zahn.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 197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