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矮64s/E32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被引:11
作者
靳德明
王维金
蓝盛银
徐珍秀
杨书化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
[2]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超高产; 穗部性状; 杂种优势;
D O I
10.13300/j.cnki.hnlkxb.2001.06.002
中图分类号
S511.103.5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大穗型杂交稻培矮 6 4s/E32及其亲本以及对照组合汕优 6 3为供试材料 ,对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组合二次枝梗数多是形成大穗的基础 ,其二次枝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杂种优势分别为 6 2 .74 %和 4 8.16 % ,超亲优势分别为 30 .0 6 %和 32 .18%。千粒重、结实率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不突出 ,单株穗数等性状的杂种优势则为负值。用着粒密度指数对稻穗及其枝梗的着粒密度进行了分析 ,培矮 6 4s/E32的穗着粒密度指数为 7.4 0 ,枝梗着粒密度指数为 1.2 0~ 1.5 2 ,其稻穗基部二次枝梗的着粒密度偏高。对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 ,单穗谷重、穗长、穗着粒密度指数、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谷粒数和二次枝梗谷粒数这 6个性状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r值为 0 .6 5 1785~ 0 .994 344 ,而结实率与上述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516 / 52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