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采伐方式和采伐迹地人工促进萌芽更新措施调查研究

被引:1
作者
孙天任
机构
[1] 安微农学院林学系
关键词
杉木林; 实生苗; 萌芽更新; 天然更新; 采伐迹地; 人工促进; 径级择伐; 采伐方式;
D O I
10.16259/j.cnki.36-1342/s.1983.02.008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杉木在安徵有林地面积中仅占12.9%,蓄积占18.7%;用材树种中杉木面积占10%,蓄积占20%;杉木蓄积中小径材(6—14cm)占59.9%,可伐量已下降为24.2%,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交通闭塞的边远社队。因此,对现有少量杉木资源应实行集约经营,推行小面积(以50亩为宜,缓坡可大至100亩左右)皆伐,伐一块更新一块。安徵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方式,解放前以人工插条、萌芽更新和人工促进萌芽更新为主。解放后增加了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的比重,而人工促进萌芽更新有所忽视。实生苗造林更新在很多地区往往落后于森工采伐,而萌芽更新难以成林成材,易发生树种更替。调查表明,杉木皆伐后,在交通不便、劳力缺少的地区,可选择人工促进萌芽更新为主;在劳力多、经营条件好的地区,可选择实生苗更新为主,以培育大径用材。而择伐后单纯依靠萌芽更新,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生树种更替现象,降低林分价值。本文根据1954、1963—1980年在黔县、休宁、歙县和金寨等地杉木采伐和更新的调查资料整理而成,为今后确定采伐方式和萌芽更新、人工促进措施提供有益经验。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40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