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

被引:151
作者
牛晓春 [1 ]
杜忠潮 [2 ]
李同昇 [3 ]
机构
[1] 甘肃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2] 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3]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指标体系; AHP-熵值法; 城乡统筹; 陕西省;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13.02.021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特征的考辩,建立由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诸因素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AHP),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分为5个等级类别:最高(西安)、较高(宝鸡、延安、铜川、榆林)、中等(咸阳)、较低(安康、汉中、渭南)和最低(商洛),区域差异呈现为陕北较高,陕南较低,关中(西安)突出的现象。不同城市新型城镇化评价因素之间、相同城市的各评价因素之间皆存在水平上的差异,发展不均衡。陕西省城镇化过程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经济发展,而人口集聚及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与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表现,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化综合发展并不同步,需要统筹城乡、兼顾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354 / 36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胡际权.西南农业大学.2005, 06
[2]   基于信息熵的线性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综合性评价——以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为例 [J].
杜忠潮 ;
柳银花 .
干旱区地理, 2011, 34 (03) :519-524
[3]  
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的历史和逻辑起点.[J].唐耀辉;戴诗平;.湖湘三农论坛.2010, 00
[4]   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J].
王发曾 .
经济地理, 2010, 30 (12) :1972-1977
[5]   西北地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 [J].
高翔 ;
鱼腾飞 ;
程慧波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6) :1010-1018
[6]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J].
张占仓 .
经济地理, 2010, 30 (09) :1462-1467
[7]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J].
彭红碧 ;
杨峰 .
理论探索, 2010, (04) :75-78
[8]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 [J].
李芹芳 ;
钱文君 ;
陈玮 ;
许晓婷 ;
程晓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3) :456-461
[9]   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 [J].
王一鸣 .
中国金融, 2010, (04) :32-34
[10]   产业结构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关系文献综述 [J].
朱烨 ;
卫玲 .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9, 22 (05) :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