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判词中的修辞论证

被引:4
作者
彭中礼 [1 ,2 ]
机构
[1] 山东大学法学院
[2] 湖南行政学院法学部
关键词
判词; 修辞; 论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9 [中国法制史]; D90-055 [法律语言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2 ;
摘要
古代中国,判官们在撰写判词时喜欢以文学化的语言叙事和修饰。这是一种修辞论证方式,目的是要说服当事人、说服听众,实现情理法的统一。文学化的修辞论证是古代中国人司法智慧的展示,可以用最低的社会成本和司法成本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定纷止争"的目的。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论法律事实的修辞论证——以“崔英杰案”为例 [J].
彭中礼 .
西部法学评论, 2010, (01) :7-14
[2]   论古代判词的文学化倾向及其可能的效用 [J].
蒋先福 ;
彭中礼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27-33
[3]   论法律事实 [J].
谢晖 .
湖南社会科学, 2003, (05) :54-59
[4]   判决理由的概念和功能 [J].
胡桥 .
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06) :4-8
[5]   中国古代判词的文学化进程及其文学品格 [J].
苗怀明 .
江海学刊, 2000, (05) :156-160
[6]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 [J].
吴承学 .
文学遗产, 1999, (06) :21-33
[7]   中国古代判词研究 [J].
汪世荣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5, (03) :78-84
[9]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M].郑永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  
大清拍案惊奇.[M].吴果迟; 编著.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