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汕头城市商业地理的初步分析——以侨批业为中心

被引:12
作者
谢湜 [1 ]
欧阳琳浩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汕头; 侨批业; 房地产;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 商业地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58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F729 [贸易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摘要
1860年,随着《天津条约》的签订,汕头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成为沟通海外与整个韩江流域的枢纽港,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迅速发展为繁华的都市,吸引了海内外商民在此经营和居住,专门服务海外华侨和国内侨属的侨批业的发展引人瞩目。海外大量侨汇输入国内,对汕头埠及其腹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取近代日用类书《汕头指南》中商业名录等地理信息,以及房地产卡片中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地籍图和GIS技术,可展现并分析20世纪40年代汕头埠侨批业的空间分布情况。当时较多的侨批业机构聚集在"四永一升平"街区这一商业中心,这种分布整体上呈现了城区范围内的人居变化,反映了侨批业经营网络与汕头商民的籍贯、房地产投资以及海外华侨的密切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49+160 +160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