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江淮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14
作者
刘瑞翔 [1 ,2 ]
丁治英 [1 ]
孙凌光 [3 ]
黄海波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江苏省连云港市气象局
[3] 黑龙江省黑河市气象局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组织形式; 时空分布; 统计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2 [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7—2013年6—8月FY-2D逐小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普查了夏季我国江淮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个例。根据MCS的组织形式将其分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持续拉伸状对流系统(PECS)、β尺度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βCCS)和β尺度持续拉伸状对流系统(MβECS),并对各组织形式MCS的统计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江淮地区带状MCS发生的频次明显高于圆状MCS,占62.2%;7月份MCS个例数最多,而6月份MCS成熟时平均面积最大;整个夏季,MCS成熟时平均最低云顶温度约为-76℃;MCS多形成于午后14—17时,成熟于17—19时,18—23时均为MCS易消散时段,具体到各类型,其日变化特征又有所差异;影响江淮地区的MCS多生成在陆地上,海上个例很少,有向东、东北和东南3个主要移向,共占73.1%,移动1~5个经纬距的MCS所占比例最大,为64.6%,MCS的移动距离与其生命史长度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15 / 2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青藏高原夏季带状MCSs的分类以及形成原因 [J].
丁治英 ;
王小龙 ;
高松 ;
郭宏杰 ;
史永强 .
大气科学学报, 2013, 36 (06) :641-652
[2]   2013年6月江西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 [J].
尹洁 ;
何拥凤 ;
陈云辉 ;
张瑛 ;
单九生 ;
陈娟 .
暴雨灾害, 2013, 32 (04) :314-323
[3]   我国中东部地区夏季MCS统计分析 [J].
曾波 ;
谌芸 ;
肖天贵 .
气象, 2013, 39 (02) :180-185
[4]   夏季黄河下游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分布 [J].
卓鸿 ;
赵平 ;
李春虎 ;
蒲章绪 .
大气科学 , 2012, (06) :1112-1122
[5]   华南前汛期MCS的活动特征及组织发展形式 [J].
梁巧倩 ;
项颂翔 ;
林良根 ;
蒙伟光 .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 (04) :541-551
[6]   “10·6”湖南大暴雨过程MCS的环境流场特征及动力分析 [J].
陈静静 ;
叶成志 ;
陈红专 ;
姚蓉 ;
尹忠海 .
暴雨灾害, 2011, 30 (04) :313-320
[7]   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 [J].
王晓芳 ;
崔春光 .
暴雨灾害, 2011, 30 (02) :97-106
[8]   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及其日变化特征 [J].
郑永光 ;
陈炯 ;
朱佩君 .
科学通报, 2008, (04) :471-481
[9]   湖南省雨季一次MCS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J].
李细生 ;
张华 ;
罗慧妮 ;
吴萍 ;
曾欣 .
暴雨灾害, 2007, (03) :223-229
[10]   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传播成因 [J].
过仲阳 ;
林珲 ;
江吉喜 ;
黄签 ;
方兆宝 .
地球信息科学, 2003, (01)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