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伦理何以可能?

被引:7
作者
陈爱华
机构
[1]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
关键词
信息社会; 信息伦理; 信息活动; 个人信息保护;
D O I
10.13916/j.cnki.issn1671-511x.2010.02.001
中图分类号
B82-057 [道德与科学技术];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运用、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经济结构、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令人困惑的信息伦理问题。个人的隐私权、生命安全、国家安全、知识产权、金融运作等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与挑战。这些信息伦理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由控制信息与信息控制引发的一定信息处理活动主体(包括个体或共同体)的信息拥有性与信息共享性之间利益的激烈冲突。为了保障和谐信息社会的有序运作,制约信息活动主体的失范行为,增强信息活动主体的信息法制观念,提高其遵守信息伦理规范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等,在构建信息道德规范体系的同时,亟须从法律方面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3+126 +12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信息伦理学:新兴的交叉科学 [J].
梁俊兰 .
国外社会科学, 2002, (01) :46-50
[2]   国外信息伦理学研究现状 [J].
张久珍 .
情报科学 , 2001, (09) :992-996
[3]  
敬畏生命.[M].(法)史怀泽(Schweitzer;Albert)著;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  
法哲学原理.[M].(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5]  
实践理性批判.[M].(德)康德;(Kant;I.)著;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60,
[7]  
高技术的伦理—道德悖论及其文化战略.[N].樊浩;.光明日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