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弧形构造特征与盆地演化

被引:17
作者
王平 [1 ,2 ]
刘少峰 [3 ]
郑洪波 [1 ]
王凯 [4 ]
郜瑭珺 [5 ]
潘峰 [4 ]
李王鹏 [3 ]
姜承鑫 [3 ,6 ]
陈宇亮 [2 ]
杨雪松 [7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4]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5]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
[6]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Macquarie University
[7]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
关键词
弧形构造; 前陆盆地; 扬子北缘; 背驼式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的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的北西向的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的北东向的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的构造解析、盆地沉积及物源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弧形构造不仅将早期的前陆序列卷入变形,并且控制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的盆地演化和古地理格局。总结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的盆山演化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发育控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及秭归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沉积,川东—湘鄂西弧形带限制了盆地的东南边界,加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逆冲带,三面围限构成具前渊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或称为"墙围盆地"(walled sedimentary basin);(2)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的逆冲构造变形逐渐减弱,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扩展,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在弧形带前缘的宜昌地区形成沉积中心,并覆盖了现今的黄陵背斜;(3)晚白垩世,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推进,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弧形带北翼的黄陵背斜初始隆起,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翼宜昌地区及南翼习水地区。与此同时,在弧形带内部薄皮构造的向斜部位形成楔顶沉积,发育如恩施盆地、黔江盆地、来凤盆地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背驼式盆地。
引用
收藏
页码:819 / 838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1]   川东弧形带三维构造扩展的AFT记录 [J].
王平 ;
刘少峰 ;
郜瑭珺 ;
王凯 .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5) :1662-1673
[2]   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热史重建 [J].
李天义 ;
何生 ;
何治亮 ;
沃玉进 ;
周雁 ;
王芙蓉 ;
杨兴业 .
石油学报, 2012, 33 (02) :213-224
[3]   鄂西弧形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 [J].
王平 ;
刘少峰 ;
王凯 ;
郜瑭珺 .
地质科学, 2012, 47 (01) :22-36
[4]   四川类前陆盆地盆-山耦合系统和沉积学响应 [J].
郑荣才 ;
李国晖 ;
戴朝成 ;
李楠 ;
王昌勇 .
地质学报, 2012, 86 (01) :170-180
[5]   前陆盆地挠曲沉降和沉积过程3-D模型研究 [J].
胡明卿 ;
刘少峰 .
地质学报, 2012, 86 (01) :181-187
[6]   江汉平原东部构造格架及局部构造展布规律研究 [J].
佘晓宇 ;
梁斌 ;
丁小辉 ;
孙颖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 33 (12) :55-58+172
[7]   四川盆地白垩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及演化 [J].
隆轲 ;
陈洪德 ;
林良彪 ;
徐胜林 ;
程立雪 .
地层学杂志, 2011, 35 (03) :328-336
[8]   论大别山南缘襄樊—广济断裂的两次向南逆冲推覆 [J].
杨坤光 ;
程万强 ;
朱清波 ;
李学刚 .
地质论评, 2011, 57 (04) :480-494
[9]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与两侧隆起的关系:FT和(U-Th)/He低温热年代约束 [J].
许长海 ;
周祖翼 ;
常远 ;
GUILLOT Franois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12) :1684-1696
[10]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 [J].
张岳桥 ;
施炜 ;
李建华 ;
王瑞瑞 ;
李海龙 ;
董树文 .
地质学报, 2010, 84 (09) :130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