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中社会危害性概念之界定

被引:11
作者
苏青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
关键词
社会危害性; 国家哲学; 规范性; 客观主义; 但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中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概念应当通过一系列原则的限定而达到具体化和明确化。作为刑法上的概念应当脱离国家哲学的影响保持其规范性。社会危害性是基于宪法和法律对行为所进行的负价值评价。基于客观主义的刑法立场,该价值评价的对象原则上限于行为对他人直接造成的危害结果。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是对社会危害性之量的规定。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论过失犯的行为构造 [J].
周铭川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8, (06) :13-19
[2]   中国刑法现代化的基本走向 [J].
曲新久 .
政法论坛, 2007, (04) :22-28
[3]  
法律、自由与道德.[M].(英)H.L.A.哈特(H.L.A.Hart)著;支振锋译;.法律出版社.2006,
[4]  
法益初论.[M].张明楷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  
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M].冯亚东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6]  
中国刑法学.[M].高铭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7]  
价值和评价.[M].(美)培里等著;刘继编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