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驱动力、评述与展望

被引:67
作者
孙宏斌 [1 ]
郭庆来 [1 ]
潘昭光 [1 ]
王剑辉 [2 ]
机构
[1] 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
[2] 阿贡国家实验室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互联网+; 信息物理系统;
D O I
10.13335/j.1000-3673.pst.2015.11.001
中图分类号
F426.6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能源互联网是能源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焦点和创新前沿,可能颠覆传统的能源行业。剖析了能源互联网提出和发展的驱动力,包括环境、经济、社会、技术和政策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评述了所提出的不同的能源互联网概念,这些概念分别侧重全球电力互联、侧重多种能源耦合和侧重能源信息融合。认为能源互联网是能源网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包容现有的概念,但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其中,开放是其核心理念,互联网理念和技术的深度融入是其核心特征,能源系统的类互联网化和互联网+是其基本架构。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系统层面若干基础科学问题。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将有力促进能源的市场化、高效化和绿色化,并使能源这一庞大的传统行业成为万众创新创业的沃土。
引用
收藏
页码:3005 / 30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未来的智能电网就是能源互联网 [J].
韩董铎 ;
余贻鑫 .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4, (22) :44-45
[2]   需求侧互动响应:能源互联网的重要一环 [J].
姚建国 .
国家电网, 2014, (09) :50-51
[3]   能源互联网——信息与能源的基础设施一体化 [J].
曹军威 ;
杨明博 ;
张德华 ;
明阳阳 ;
孟坤 ;
陈震 ;
林闯 .
南方电网技术, 2014, 8 (04) :1-10
[4]   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 [J].
董朝阳 ;
赵俊华 ;
文福拴 ;
薛禹胜 .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4, 38 (15) :1-11
[5]   基于能源互联网背景的储能二次电池技术发展分析 [J].
郑春满 ;
李宇杰 ;
刘勇 ;
谢凯 ;
盘毅 .
国防科技, 2014, 35 (03) :14-19
[6]   能源互联网在军事能源转型中的作用 [J].
张涛 ;
查亚兵 .
国防科技, 2014, 35 (03) :1-5
[7]   能源互联网重要基础支撑:分布式储能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J].
慈松 ;
李宏佳 ;
陈鑫 ;
王强文 .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4, 44 (06) :762-773
[8]   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J].
查亚兵 ;
张涛 ;
黄卓 ;
张彦 ;
刘宝龙 ;
黄生俊 .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4, 44 (06) :702-713
[9]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J].
沈洲 ;
周建华 ;
袁晓冬 ;
杨伟 .
江苏电机工程, 2014, 33 (01) :81-84
[10]   电网和电网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试论三代电网 [J].
周孝信 ;
陈树勇 ;
鲁宗相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 33 (22) :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