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附视频

被引:31
作者
李九发
何青
徐海根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浮泥; 盐水楔; 絮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 [海洋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1976年以来 ,在长江河口盐水楔和最大浑浊带活动的河道进行了 2 0余次现场观测。本文在现场观测资料基础上 ,确认长江河口浮泥由细颗粒泥沙组成 ,中值粒径在8— 1 1 5μm ,小于 2 μm的粘土占 2 8 1 8%— 36 39%。长江河口浮泥是悬沙在盐淡水混合环境中絮凝沉降于近底和风暴潮再悬浮泥沙形成的高浓度浑水层。在成因类型上分为憩流浮泥、盐水楔浮泥和风暴潮浮泥 ,第 1种在涨或落潮转流期低流时形成 ,规模大 ,厚度薄 ;第 2种在盐水楔发育时形成 ,规模较小 ,厚度较大 ;第 3种在大风后形成 ,规模大 ,范围广 ;若三者相遇 ,则浮泥厚度和范围最大。浮泥具有洪枯季、大小潮和风暴周期变化规律。长江河口河道宽浅 ,但河槽中动力作用较强 ,自然状态下浮泥层比较薄 ,在人工疏浚河槽中可以出现 1 0m多厚的浮泥层。浮泥层的变化与河口拦门沙的冲淤有良好的正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02 / 31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长江入河口区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J].
沈焕庭 ;
张超 ;
茅志昌 .
海洋与湖沼, 2000, (03) :288-294
[2]   长江河口悬浮颗粒物研究 [J].
李道季 ;
李军 ;
陈吉余 ;
陈西庆 ;
陈邦林 .
海洋与湖沼, 2000, (03) :295-301
[3]   长江河口拦门沙河床淤积和泥沙再悬浮过程 [J].
李九发 ;
何青 ;
张琛 .
海洋与湖沼, 2000, (01) :101-109
[4]   长江口动水絮凝沉降与拦门沙淤积的关系附视频 [J].
张志忠 ;
阮文杰 ;
蒋国俊 .
海洋与湖沼, 1995, (06) :632-638
[5]   长江口浮泥层“适航水深”初步研究 [J].
徐海根,徐海涛,李九发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2) :91-97
[6]   长江口泥沙絮凝体的现场显微观测 [J].
关许为 ;
陈英祖 ;
林以安 ;
李炎 .
泥沙研究, 1992, (03) :54-59
[7]   长江河口环流及其对悬沙输移的影响 [J].
沈焕庭 ;
朱慧芳 ;
茅志昌 .
海洋与湖沼, 1986, (01) :26-35
[8]   长江口南槽拦门沙的成因和演变附视频 [J].
沈金山 ;
朱珍妹 ;
张新琴 .
海洋与湖沼, 1983, (06) :582-590
[9]   长江口浮泥研究简况 [J].
周程喜 .
水运工程, 1979, (01) :23-25
[10]   长江口浮泥若干特性的初步研究 [J].
张志忠 .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7, (01) :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