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迁移:数值模拟证据

被引:13
作者
胡才志 [1 ]
曾佐勋 [1 ,2 ]
任建业 [3 ]
祁鹏 [3 ]
李志勇 [1 ,2 ]
胡烨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 华中构造力学研究中心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关键词
沉降中心; 迁移机理; 黄骅坳陷; 新生代; 数值模拟;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10.04.002
中图分类号
P54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详细调研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绘制了黄骅坳陷新生代各期地层古厚度图,并由此重建了黄骅坳陷古地貌形态,认为黄骅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具有由南向北再转向东迁移的特点。通过对该区域新生代构造沉降演化进行数值模拟实验,认为造成这一迁移的主要机理在于在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碰撞及伊佐奈崎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西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的综合应力作用下,黄骅坳陷两条控盆边界断层先后开始活动.首先在沧东断层弯曲的应力集中部位产生裂陷,后羊二庄等兰聊断裂延伸端也开始活动,使得沉降中心沿沧东断层向北迁移,由于受到新港潜山构造带影响,古近纪末期开始转向东部海域迁移,新近纪时迁移至现今最大沉降中心歧口凹陷。
引用
收藏
页码:573 / 58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7 条
[1]  
南堡凹陷构造应力场模拟与油气运聚分析.[A].晋香兰;.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07,
[2]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的迁移及其地质意义.[A].赵俊峰;刘池洋;喻林;.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2006,
[3]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构造特征及演化.[D].赵红格.西北大学.2003, 01
[4]  
古潜山油气藏构造应力场研究.[D].王红罡.同济大学.2002, 03
[5]  
新构造运动与黄骅坳陷油气成藏.[M].李大伟; 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6]  
含油气盆地分析.[M].陆克政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7]  
渤海湾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式.[M].陆克政等著;.地质出版社.1997,
[8]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藏地质.[M].王涛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9]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M].李思田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10]  
A finite-element model of the stress field in strike-slip basins: implications for the Permian tectonics of the Southern Alps (Italy).[J].Lisa Bertoluzza;Cesare R. Perotti.Tectonophysics.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