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皖江段岸崩特征、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

被引:11
作者
李长安 [1 ]
杨则东 [2 ]
鹿献章 [2 ]
邵磊 [1 ]
王节涛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理系
[2]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长江皖江段; 崩岸; 遥感信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1 [流水地貌学、湿润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文章根据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对长江皖江段的崩岸特征、崩岸形成条件和治理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崩岸基本特征是左岸(北岸)强于右岸(南岸)。右岸崩岸带总长为66.1km,占该江岸总长的16.30%,左岸崩岸总长130.0km,占该江岸总长的29.36%。左岸强崩岸段有15处,共长80.5km,占该岸崩岸长度的61.92%,右岸强崩岸段仅4处,共长32.9km,占该岸段崩岸长度的49.77%;强崩岸段主要发生在长江主河道强弯曲段的凹岸处,特别是顶冲部位,弱崩岸主要发生在河道微弯曲河道的凹岸;区内崩岸大多发生在分汊河段,尤其是弯曲型汊道。崩岸形成条件主要为岸坡岩性和水流因素。易发生崩岸的岩性是形成时代较新的砂层,随着干湿变化体积张缩性变化较大的粘土层和二元相结构的岩性组合(即上层是河漫滩相的细颗粒粘土和砂质粘土,下层为粗颗粒的细沙层)。导致崩岸发生的水流因素主要有主流的冲蚀作用、横向环流的掏蚀作用和水位的快速涨落波动变化。文章还提出了崩岸环境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河段内影响崩岸发生的各种因素(如河型、洲滩分布、水文特性、河宽、水深、岸线形态、河岸地貌和岩性条件等)的空间配置,以及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崩岸环境系统认为,崩岸治理的对策是以崩岸环境系统为单元进行系统治理,以治崩与治淤相结合的整体治理,以固岸与河道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引用
收藏
页码:578 / 58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长江皖江段近期河道岸线变化的遥感调查 [J].
李长安 ;
杨则东 ;
鹿献章 ;
邵磊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319-325
[2]   长江中游曲流河段河道的近代演化过程研究 [J].
谢小平 ;
张松林 ;
王永栋 ;
王兆印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326-331
[3]   长江中下游崩岸险情类型及预测预防 [J].
张幸农 ;
应强 ;
陈长英 .
水利学报, 2007, (S1) :246-250
[4]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统计及存在的问题 [J].
黎礼刚 .
水利水电快报, 2007, (02) :11-12
[5]   长江安庆段河道演变及塌岸分析 [J].
杨则东 ;
鹿献章 ;
褚进海 ;
赵华荣 ;
陈秀其 ;
晁玉珠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01) :63-65+73
[6]   安徽省境内长江崩岸治理技术及管理 [J].
倪明 ;
王俊 ;
王金文 .
人民长江, 2003, (02) :21-23
[7]   关于崩岸研究和预测的若干意见 [J].
包承纲 ;
李青云 .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3, (01) :14-16
[8]   长江大堤窝崩机理与控制措施研究 [J].
金腊华 ;
石秀清 ;
王南海 .
泥沙研究, 2001, (01) :38-43
[9]   长江安徽段崩岸原因及治理措施分析 [J].
王永 .
人民长江, 1999, (10) :19-20
[10]   遥感技术在长江江苏段防洪减灾中的应用 [J].
黄家柱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3) :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