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从“权力再制”到“文化再制”:教育实践中的符码逻辑——伯恩斯坦符码理论框架下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被引:5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利敏
[
1
]
谢小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谢小平
[
2
]
机构
:
[1]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来源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
/ 04期
关键词
:
伯恩斯坦;
符码;
文化再制;
权力再制;
教育不平等;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
040101 ;
120403 ;
摘要
:
本着"符码是文化再制的内在机制"而非"外在权力关系的转播站"的观点,伯恩斯坦建构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符码"来探讨西方教育不平等的深层逻辑。他认为西方学校教育并不能有效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及改善个人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学校教育是社会阶级再制的工具,优势阶级通过"符码权力"进行控制,造成劳工阶级孩子在学校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事实。为了实现教育符码相对"自主性",教育系统应在符码控制领域提供及再制批判的资源,当教育再脉络化领域具有某种程度自主性时,其产生的论述能够阻碍官方符码教育论述的支配程度,市民社会的兴起在实现"自主性"方面也值得期待。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Knowledge,Education and SocialChange .2 BOURDIEUP. Tavistock . 1973
←
1
→
共 1 条
[1]
Knowledge,Education and SocialChange .2 BOURDIEUP. Tavistock . 197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