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埋藏史及其对砂岩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以陕北延长油区砂岩储层为例

被引:44
作者
罗静兰
张成立
阎世可
武富礼
李玉宏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实验室
[2] 延长石油管理局
关键词
延长油区; 盆地埋藏史; 储层物性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延长油区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抬升剥蚀事件、一次沉积间断和三次沉降作用过程。第一次沉降阶段(225~208Ma)以挤压环境下的构造沉降起主导作用,沉降速率较高,东部区的总沉降量高于西部区,第二、三次沉降阶段(203~157 Ma和 138~97 Ma)主要以拉伸背景下的沉积载荷沉降为主,沉降作用相对减弱。西部区由于褶皱和逆冲断裂,其沉积速率和构造沉降量高于东部区。岩石物性模拟结果显示,下、中侏罗统延安组储集层的物性明显好于下伏上三叠统延长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值区受河道砂体分布带的控制,呈NE方向展布。三叠系砂岩储集层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第二次沉降阶段,侏罗系砂岩储集层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第三次沉降阶段,两者在97Ma时达到与现今基本相似的最低值。埋藏压实作用是造成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它使侏罗系砂岩和三叠系砂岩孔隙度分别丧失15%和20%。碳酸盐胶结物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胶结物。西部区储集层物性低于东部区可能缘于二、三次沉降阶段上覆地层载荷所引起的机械压实作用西部区大于东部区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27+136 +13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Silurian-Devonian and Jurassic Thermal Events in the Ordos Basin, China: Indications from K-Ar Dating on Illites[J]. Hans Ahrendt,Klaus Wemmer,Hans-J rgen Behr.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996(04)
  • [2]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
    张国伟
    孟庆任
    于在平
    孙勇
    周鼎武
    郭安林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 193 - 200
  • [3]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叠加与含油气性——中国大陆板块内部一个大型盆地原型分析
    刘景平
    谢仕英
    柳克琪
    袁卫国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6, (04) : 356 - 367
  • [4] 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田在艺,张庆春著, 1996
  • [5] 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胡见义等著, 1991
  • [6] 华北克拉通沉积盆地形成了演化及其油气赋存[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赵重远等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