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5年中东北非政局变动中的“政治性民意势力”及其影响

被引:5
作者
熊理然 [1 ,2 ,3 ]
刘保强 [1 ,2 ]
武友德 [1 ,2 ]
蒋梅英 [1 ,2 ]
机构
[1]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2]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
[3] 云南师范大学孟加拉湾地区研究中心
关键词
“政治性民意势力”; 地缘政治影响; 中东北非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737 []; D74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援引批判地缘政治学话语权和地缘政治想象分析方法,在对"民意""政治性民意""政治性民意势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2010—2015年中东北非地区相关国家政局变动中"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中东北非国家"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国内背景和复杂的国际背景;"政治性民意势力"的形成经历了从民意事件客体的呈现,到民众聚集并上升为政治性议题,再到国内外势力借力博弈形成挑动抗议、推动政变的政治力量的过程;"政治性民意势力"形成以后,多行为体借力博弈下,在国别、区域上呈现不同的扩散轨迹和规律;"政治性民意势力"一方面造成了中东北非相关国家的政局变换,另一方面则推动区域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这是对民意事件的地缘政治理论解读和分析,是一次较为有意义的尝试。
引用
收藏
页码:930 / 94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地缘政治话语研究 [J].
安宁 ;
朱竑 .
地理科学, 2018, 38 (06) :838-848
[2]   我国公众心目中的邻国形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两轮全国性民意调查(2014-2015) [J].
张昆 ;
崔汝源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 (10) :104-125+128
[3]   “东突暴恐”事件的批判地缘政治分析 [J].
安宁 ;
朱竑 .
地理学报, 2015, 70 (10) :1650-1663
[4]   叙利亚危机的媒体话语与话语政治分析 [J].
唐青叶 .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4, (05) :64-80
[5]   论社会治理中的网络民意表达 [J].
周晓丽 ;
布勒格 .
行政论坛, 2014, 21 (04) :28-31
[6]   网络民意的形成机制及其理性表达的引导策略 [J].
赫泉玲 ;
肖剑 .
情报科学, 2013, 31 (04) :89-95
[7]   什么因素影响韩国民众在中美之间的立场?——基于韩国民意调查的统计分析 [J].
王晓玲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 (08) :20-35+156
[9]   和谐社会视阈下畅通我国民意表达渠道的对策思考 [J].
张晓刚 .
理论月刊, 2011, (09) :33-35+154
[10]   当前国际社会的中国观——基于西方民意调查的实证分析 [J].
胡键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02) :71-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