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孕穗期茎注射野生稻DNA变异株系的RAPD分析

被引:24
作者
赵炳然
贾建航
阳和华
李传友
詹庆才
王斌
周坤炉
袁隆平
机构
[1]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2] 不详
[3]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
[4]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室!湖南长沙
[5]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
关键词
栽培稻; 小粒野生稻; DNA转移;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野生稻有利基因是培育超高产栽培稻 ( Oryza sativa L,2 n=2 4 AA染色体组型 )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本研究通过穗茎注射法将小粒野生稻 O.minuta( 2 n =4 x=4 8,BBCC染色体组型 )总DNA导入杂交稻当家亲本 V2 0 B,获得了变异株的 3个高世代株系 ;用 RAPD方法对上述 3个株系、供、受体及对照品种明恢 63共 6个材料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分析。所用 83个 Operon引物均在小粒野生稻与V2 0 B间扩增出多态性产物 ,二者相似系数仅为 2 6.7% ,而明恢 63与 V2 0 B二者的相似系数达 90 .5%。83个引物中有 15个引物在变异株第 7代株系 97C- 77与受体 V2 0 B间扩增出的产物存在差异 ,差异带共有 2 6条 ,占 83个引物在 V2 0 B中扩增出的带数 397的 6.6%。其中 OPB- 18、OPD- 0 3、OPE- 0 9、OPE- 18、OPG- 10及 OPG- 11等 6个引物在 97C- 77中各扩增出 1条只在供体中存在而在受体中不存在的特异带。 2 6条差异带中的 2 4条在共第 3代祖先的第 9代 2个株系 98C- 10 7、 98C- 165与 97C- 77间无差异。因此 ,绝大多数 DNA水平上的变异可能从第 3代起稳定遗传 ;研究结果从 DNA水平证明 ,变异株系中导入了野生稻 DNA,导入野生稻 DNA可能是创造栽培稻新种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引用
收藏
页码:424 / 4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茎注射外源DNA体内运输及雌不育变异株的研究 [J].
赵炳然 ;
黄见良 ;
刘春林 ;
符习勤 ;
李合松 ;
袁隆平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6) :17-22
[2]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J].
袁隆平 .
杂交水稻, 1997, (06) :4-9
[3]   紧穗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的研究 [J].
颜辉煌 ;
熊振民 ;
闵绍楷 ;
胡慧英 ;
张志涛 ;
田淑兰 ;
汤圣祥 .
遗传学报, 1997, (05) :424-431+482
[4]   栽野杂交转移药用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 [J].
钟代彬 ;
罗利军 ;
郭龙彪 ;
应存山 .
西南农业学报, 1997, (02) :6-10
[5]   水稻持久抗瘟性研究 [J].
彭绍裘 ;
刘二明 ;
黄费元 ;
肖放华 ;
范坤成 ;
罗利民 ;
陈勇 .
植物保护学报, 1996, (04) :293-299
[6]   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基因组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初步分析 [J].
孙传清,毛龙,王振山,朱立煌,王象坤 .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01) :1-6
[7]   野生稻遗传资源利用展望 [J].
吴妙燊 ;
李道远 .
作物品种资源, 1986, (04) :1-4
[8]  
Introgression of genes from Oryza officinalis Well ex Watt to cultivated rice, O. sativa L[J] . K. K. Jena,G. S. Khush.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