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降温值、平衡线下降值与模拟结果的讨论

被引:16
作者
施雅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末次冰盛期(LGM); 平衡线下降值; 极大陆型冰川; 冰雪带面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99年 5期《第四纪研究》刊登的“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论文 ,内容丰富 ,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和新鲜讯息 ,发人深思。本文就部分内容进行讨论 ,认为根据新近若干冰期降温值较大的信息 ,就得出冰期降温幅度为过去认识的两倍的普遍性推断 ,还为时过早。青藏高原新近研究表明夏季降温值是较小的 ;冰川平衡线高度取决于以夏季温度为标志所提供的消融热量与全年降雪积累量的平衡 ,单纯就降温值 ,不能决定平衡线下降值 ;全球各地气候、地形差别很大 ,冰期变化也很悬殊 ,不存在全球均一的 1 0 0 0m左右平衡线下降值 ,干旱区的下降值多低于此数。青藏高原末次冰盛期 (LGM)冰川堆积 (终碛、侧碛 )和侵蚀形态(冰斗、槽谷 )一般保存良好、形态鲜明 ,较易识别 ,近年已获取测年资料 ,证明过去地貌法判别的LGM冰川规模 ,并以此决定的LGM平衡线位置基本恰当 ,当然也有误判者。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研究者逐渐认识高原内部主要是中西部LGM平衡线下降值较小 ,经过多次改进的LGM平衡线高度分布图显示约有 1 /3左右地区 ,平衡线下降值不足 30 0m ,实为世所罕见。其原因可能主要在高原西北部是全球惟一高海拔寒旱核心区域 ,为极大陆型或极地型冰川分布区 ,以现代西昆仑山崇测冰川、古里雅冰帽为例 ,平衡线高度
引用
收藏
页码:312 / 32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冰川与环境.[M].施雅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
[2]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冰川与环境.[M].苏珍等著;.科学出版社.1998,
[3]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M].孙鸿烈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  
青藏高原冰川气候与环境.[M].姚檀栋等著;.科学出版社.1993,
[5]  
青藏高原盐湖.[M].向 军等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  
西藏冰川.[M].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科学出版社.1986,
[7]  
帕米尔冰川作用.[M].(苏)扎比罗夫;Р.Д.著;顾嗣亮;赵冬译;.科学出版社.1960,
[8]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 [J].
姚檀栋 ;
刘晓东 ;
王宁练 .
科学通报, 2000, (01) :98-106
[9]  
近2000a古里雅冰芯10a尺度的气候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文献记录的比较.[J].施雅风;姚檀栋;杨保.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9, S1
[10]   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 [J].
刘东生 ;
张新时 ;
熊尚发 ;
秦小光 .
第四纪研究, 1999, (05) :38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