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球壳孢菌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10
作者
宋晓东
刘桂荣
陈江燕
徐贵军
李淑华
机构
[1]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2]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阜新
[3] 阜新
关键词
松球壳孢菌; 致病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63 [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4 ;
摘要
实验证明 ,国内供试松球壳孢菌 (Sphaeropsissapinea)的致病力明显高于美国的B型菌株 ,与A型相似 ,致病性较强。B型也能无伤侵入 ,只是发病率明显低于A型。伤口并不是病菌侵入的唯一途径 ,自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 ,病菌可直接侵入树木当年嫩梢并使之枯萎 ;此后 ,随着梢部组织的不断成熟与老化 ,伤口对病菌侵入与危害的作用才得以显现出来 ,无伤接种时不发病或只产生部分枯叶。气孔也是病菌侵入的途径之一。病菌不但可侵入当年新稍 ,而且还可于枝梢的 2a和 3a生处有伤侵入 ,使之染病甚至死亡。油松(Pinustabulaeformis)、赤松 (P .densiflora)、彰武松 (P .densifloravar .zhangwuensis)较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抗病 ,且彰武松主要表现为“耐病”。幼龄的樟子松较大龄的抗病。树势削弱的枝梢抗病性能降低 ,发病快而重。潜育期和繁殖期的长短与寄主、树势、组织的成熟程度和气温等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松枯梢病菌侵入途径的超微观察 [J].
吴小芹 .
森林病虫通讯, 1995, (03) :1-3
[2]   松梢枯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J].
沈伯葵 ;
姚景德 ;
张明海 ;
薛梦澜 ;
姚长林 .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04) :409-413
[3]   国外松枯梢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J].
刘毅平 ;
蒋燕荣 ;
贺正兴 ;
廖正乾 .
湖南林业科技, 1989, (02) :5-8
[4]   湿地松枯梢病的研究 [J].
景耀 ;
张永安 .
林业科技通讯, 1986, (12) :1-4
[5]   樟子松枯梢病的研究 [J].
项存悌 ;
原树忠 ;
孟繁荣 ;
姜俊清 .
东北林学院学报, 1981, (02) :1-10+129
[6]   马尾松梢枯病的研究 [J].
梁子超 ;
祁惠芳 .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02) :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