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与垂直分布的初步研究

被引:11
作者
熊光华
金长发
洪玉梅
机构
[1]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2]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上海
[3] 上海
关键词
陇南; 川北; 中华白蛉; 种型; 垂直分布; 海拔; 触角列式;
D O I
10.13215/j.cnki.jbyfkztb.1988.03.013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体形存在大小两型,其分布界线大型在海拔2000米以上,小型在海拔1600米以下,雄蛉触角列式大体与两型白蛉分布的情况相对应。在海拔1600米以下,雄蛉触角列式为2/3~15的占98.3%,呈2/3~8,1/9~15的仅占1.7%,后者被认为是前者的个体变异。在海拔2000米以上,雄蛉触角列式呈2/3~8,1/9~15的占98.97%,恰与海拔1600米以下的相反。两型主要的形态特征并无区别。在相似条件下,不包括滞育蛉在内,大型完成发育史的时间平均为52.3天;小型为53.6天,两型无差别。但两型在滞育期的出现时间略有不同,小型的滞育期较大型早出现一旬。本文对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分化作了分析和讨论。根据所得的初步结果,认为目前还不能从分类学上给予准确的评价,有关问题尚待深入研究。由于两者分布高度不同,体形大小有别,建议将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华白蛉,暂称大型中华白蛉。海拔1600米以下的中华白蛉,暂称小型中华白蛉,这仅仅为了表达和阐述的方便,并不是分类学上的正名。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陇南文县和川北南坪白蛉与黑热病关系的初步考察 [J].
熊光华 ;
金长发 ;
洪玉梅 ;
刘丕宗 ;
陈生邦 ;
魏路生 .
地方病通报, 1987, (02) :22-24
[2]   劳蛉亚属(双翅目:白蛉科)的分类问题 [J].
熊光华 ;
金长发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1987, (01) :47-50
[3]   实验室内中华白蛉自体生殖的观察 [J].
熊光华 ;
赵佳 ;
葛建军 ;
金长发 .
动物学研究, 1984, (03) :219-225+299
[4]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与微小白蛉新疆亚种的幼虫形态 [J].
丁绍铎 ;
冯兰湘 .
昆虫学报, 1982, (03) :264-267+357
[5]   甘肃南部山区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中华白蛉生态的研究 [J].
管立人 ;
王捷 ;
刘丕宗 ;
张志恭 .
昆虫学报, 1980, (01) :25-31
[6]   分类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J].
陈世骧 .
昆虫学报, 1961, (Z1) :32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