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重要抗源京核8811品系抗性遗传机制

被引:21
作者
徐世昌
张敬原
赵文生
吴立人
张继新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抗病性; 遗传机制;
D O I
10.13802/j.cnki.zwbhxb.2001.04.001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病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采用常温(昼18℃/夜10℃)、高温(昼24℃/夜15℃)两种温度处理,系统分析京核8811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及抗性特点。结果表明,京核8811中至少含有1对不完全显性主效抗性基因和2对隐性微效抗性基因。主效基因对温度不敏感,显性纯合时控制0~0;,杂合体控制0;+~2+。微效基因高温诱导表达,显性纯合、杂合或隐性纯合均对主效基因的抗性表达有修饰作用,当与杂合状态的主效基因重组,抗性达到高抗或免疫水平,自身隐性纯合可提供0;+~2+的抗性。通过主效、微效基因的重组控制较强抗性和较宽抗性谱,反映出不同类型抗性谱互补的抗性基因重组产生的“基因的集团效应”。并就“基因的集团效应”的抗性特点及其在实现品种抗性持久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289 / 293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