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长白山森林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17
作者
毛学刚
范文义
李明泽
于颖
杨金明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生物量; 黑龙江长白山; 森林生物量; 遥感信息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信息,对揭示地表空间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分析评价森林生产力及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4个时期的遥感数据和同期的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为基础,应用遥感信息模型,估算了黑龙江长白山地区的森林生物量,分析了该地区森林生物量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森林生物量随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4个时期的森林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1.56、44.27、48.27和54.82t·hm-2。4个时期总的森林生物量分别为5.37×108、2.83×108、3.06×108和3.46×108t。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森林平均生物量和总的森林生物量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呈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森林采伐为主,后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该地区4个时期森林生物量随高程、坡度和坡向都表现出一致性的变化规律,森林生物量随高程和坡度变化都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程、坡度和坡向变化引起了局地气候条件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森林生长环境,造成森林分布的变化。森林生物量在200-400m高程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35%,在坡度5°-15°所占的比例接近50%。森林生物量在南坡和西南坡所占的比例最小,为7%;平坡所占的比例最大,为28%;南坡次之,为19%。
引用
收藏
页码:371 / 37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不同海拔梯度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 [J].
李凯辉 ;
胡玉昆 ;
王鑫 ;
范永刚 ;
吾买尔吾守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7, (09) :2019-2024
[2]   中国北方林生产力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赵敏 ;
周广胜 ;
不详 .
西北植物学报 , 2005, (03) :466-471
[3]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生物量估算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J].
赵敏 ;
周广胜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8) :1468-1472
[4]   利用TM数据提取粤西地区的森林生物量 [J].
郭志华 ;
彭少麟 ;
王伯荪 .
生态学报, 2002, (11) :1832-1839+2022
[5]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2001,291:2320~2322)的若干说明[J]. 方精云,陈安平,赵淑清,慈龙骏.植物生态学报. 2002(02)
[6]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森林碳库可能远小于目前的估算 [J].
方精云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5) :635-638
[7]   中国油松林生产力格局与模拟 [J].
罗天祥 ;
李文华 ;
赵士洞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3) :2-6
[8]   青藏高原自然植被总生物量的估算与净初级生产量的潜在分布 [J].
罗天祥 ;
李文华 ;
冷允法 ;
岳燕珍 .
地理研究, 1998, (04) :2-9
[9]   中国森林C汇功能基本估计 [J].
康惠宁,马钦彦,袁嘉祖 .
应用生态学报, 1996, (03) :230-234
[10]   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生物量的测定 [J].
冯宗炜 ;
陈楚莹 ;
张家武 ;
王开平 ;
赵吉录 ;
高虹 .
林业科学, 1982, (02) :12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