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例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探讨

被引:20
作者
梁凌燕 [1 ]
唐登华 [1 ]
陶然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2] 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关键词
网络使用; 家庭功能; 对照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3.5 [青少年问题]; R395.6 [心理卫生];
学科分类号
100205 ;
摘要
目的:探讨网络过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特征,为其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IAD-DQ)、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分别对211例因过度使用网络住院治疗的青少年及260名正常青少年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亲密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60.7±11.9/69.4±9.7,42.4±10.5/49.8±8.1,68.7±11.4/73.4±10.5,均P=0.000),亲密度不满意度和适应性不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9.3±10.0/6.5±7.0,11.2±10.5/6.8±6.8,Z=-2.72、-4.57,P=0.001、0.000),两组的理想适应性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的亲密度被评为"松散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2.2%/16.2%,P<0.001),"亲密型"、"缠结型"的比例低于对照组(15.6%/38.8%,5.7%/13.5%,P<0.001);研究组的适应性被评为"僵硬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4.5%/15.0%,P<0.001),"无规律型"、"灵活型"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7.1%/17.7%,19.0%/38.8%,P<0.001、P=0.001);研究组的家庭类型被评为"僵硬-松散"型比例高于对照组(35.5%/10.0%,χ2=45.120,P<0.001),"亲密-灵活型"比例低于对照组(8.5%.8/22.7%,χ2=17.081,P<0.001)。结论:过度使用网络住院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低于正常家庭。在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到家庭因素,着重培养情感交流的能力,挑战僵化的家庭互动模式,促进家庭的适应性及变通性。
引用
收藏
页码:837 / 84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 [J].
高文斌 ;
陈祉妍 .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04) :596-603
[2]   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J].
李晓驷 ;
李泽爱 ;
谢雯 ;
方东玲 ;
沈怡芳 ;
蔡春岚 ;
张晓庆 ;
田敏华 ;
陈红星 ;
曹静 ;
夏海森 ;
马曙辉 ;
董毅 ;
钟慧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01) :51-54
[3]   长沙地区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 [J].
谭三勤 ;
李增庆 ;
吕媛 ;
曾腊初 ;
杨挚英 ;
任翔 ;
李武 .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06) :667-668
[4]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 [J].
黄芩 .
职业与健康, 2004, (09) :98-99
[5]   大学生使用因特网心理因素分析 [J].
刘加艳 ;
徐海玲 ;
郑全金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07) :507-510
[6]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进展 [J].
潘琼 ;
肖水源 ;
不详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02, (03) :237-240
[7]   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 [J].
桑标 ;
贡晔 .
当代青年研究, 2001, (05) :31-35
[8]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家庭理论 [J].
易进 .
心理学动态, 1998, (01) :38-43
[9]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的初步评价——正常家庭与精神分裂症家庭成员对照研究 [J].
费立鹏 ;
沈其杰 ;
郑延平 ;
赵靖平 ;
蒋少艾 ;
王立伟 ;
汪向东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1, (05) :198-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