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丘黄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水土保持功能分析

被引:8
作者
刘艳 [1 ,2 ,3 ]
刘学全 [2 ]
崔鸿侠 [2 ]
周金星 [3 ]
何丙辉 [1 ]
机构
[1]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3]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低丘黄壤区; 植被恢复模式; 水土保持功能; 野外径流场观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在湖北省象鼻嘴小流域内,选取马尾松天然林及4种5年生的人工经济林+同等配置地埂植物篱模式,设置退耕5 a的撂荒地作为对照,进行典型样地植被、土壤调查,结合各植被恢复模式的野外径流场地表水土流失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决定了马尾松天然林模式的蓄水、保土功能最强,与撂荒地(对照)模式相比,它的地表径流削减率约为40%,土壤侵蚀削减率高达80%以上;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蓄水、保土能力大小为:板栗+黄花菜>桃+黄花菜>竹+黄花菜>李+黄花菜,均超过撂荒地(对照)模式;板栗+黄花菜模式的地表径流削减率为30%左右,土壤侵蚀削减率约为67%,以其为代表的经济林+植物篱模式的水土保持功能比起天然林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地表径流场设计的研究 [J].
刘玉洪 ;
张克映 ;
马友鑫 ;
沙丽清 ;
刘文杰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S1) :56-60
[2]   暖温带若干落叶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群落动态的关系 [J].
高贤明 ;
马克平 ;
陈灵芝 .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03) :283-290
[3]   美国人工降雨模拟设备的引进与应用 [J].
袁爱萍 .
北京水利, 2004, (06) :36-37
[4]   生态恢复过程中水土保持林乔木层多样性研究 [J].
何丙辉 ;
赵晓莅 ;
齐代华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 (04) :113-117
[5]   坡地径流场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J].
路炳军 ;
袁爱萍 ;
张超 .
北京水务, 2009, (S2) :55-57
[6]  
SL 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 2006
[7]   标准小区和大型坡面径流场径流泥沙监测方法分析 [J].
郑粉莉,唐克丽,白红英 .
人民黄河, 1994, (07) :19-2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