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堤断裂带北部地区剩余油控制因素与挖潜对策

被引:18
作者
王友净
林承焰
董春梅
高建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长堤断裂带; 剩余油; 控制因素; 挖潜对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油藏非均质性和开发非均质性两方面入手,对长堤断裂带北部地区宏观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不同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结果表明,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包括沉积模式、断层、微构造、原油性质、井网完善性及储量动用不均衡性等。对断裂带附近及断层边角处、油层有效厚度较大的正向微构造或河流相正韵律沉积厚油层的顶部等剩余油富集区,可采用特殊结构井挖潜;对井网不完善区,可实施补孔或打新井方式挖潜;对距原始油水界面较远且处于微构造高点的井,可选择提液带油的方式挖潜;对强水淹层剩余油,可采用堵水调剖、降粘等配套工艺措施挖潜。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胜坨油田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J].
徐守余 ;
刘太勋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22-25+138
[2]   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J].
刘建民 ;
徐守余 .
石油学报, 2003, (01) :58-62
[3]   论侧钻水平井是开采“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最重要的技术 [J].
俞启泰 .
石油学报, 2001, (04) :44-48+6
[4]   侧钻水平井开采剩余油的三维物理模拟研究 [J].
王家禄 ;
江如意 ;
蒋志祥 ;
刘玉章 .
石油学报, 2000, (06) :50-56+129
[5]  
现代油藏描述新方法.[M].沈平平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6]  
陆相储层沉积微相与微型构造.[M].李兴国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