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喃酮类衍生物对水稻的杀雄作用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被引:4
作者
黄雪清
高东迎
杨安南
孙立华
张金渝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
关键词
水稻; 化学杀雄剂; 雄性不育; 活性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5 [植物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在幼穗发育的雌雄蕊形成期用化学杀雄剂Ⅲ号(一种吡喃酮类衍生物 ) 30mg/m2 处理籼稻HX 3和粳稻镇稻 88后 ,其幼穗、颖花和花药中的活性氧产生速率和丙二醛 (MDA)积累高于对照 ,而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SA POD)、过氧化氢酶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则低于对照。在处理后第 5天 ,与对照相比 ,幼穗中H2 O2 、O- ·2 、MDA含量明显增高 ,而相关的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至处理后第 15天 ,花药中H2 O2 、O- ·2 、MDA含量均比对照增加约 1.5倍以上 ,同时POD、ASA POD、SOD活性比对照下降一半以上。化学杀雄剂III号处理水稻导致雄性不育的发生 ,可能与幼穗、颖花和花药中较高的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加剧 ,从而损伤幼穗及花药细胞结构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6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化学杀雄剂号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J].
黄雪清 ;
杨安南 ;
周月兰 ;
张金渝 .
江苏农业学报, 1999, (04) :7-11
[2]   植物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刘忠松 .
作物研究, 1992, (02) :7-11+14
[3]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张志良主编, 1990
[4]  
工具酶的活力测定[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蒋传葵等 编著, 1982
[5]  
中国水稻栽培学[M]. 农业出版社 , 丁颖主编, 1961
[6]  
Superoxide dismutase: I.Occurrence in higher plants. Giannopolitis S, Ries S K. Plant Physiology .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