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被引:11
作者
安媛媛 [1 ,2 ]
李秋伊 [1 ]
伍新春 [2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创伤后成长; 青少年; 质性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5.67 [灾害、事故、伤害与心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后,许多研究者在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等负向心理症状的同时,也开始密切关注自然灾害幸存者的创伤后成长。为探究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结构维度和产生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8位老师和2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结果发现:(1)自然灾害后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表现在个人力量增强、人际关系改善、对未来展望、更注重品德、责任感强烈等五个方面。与西方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西方人群中常见的对生命的欣赏、灵性的改变两个维度在本研究群体中没有过多体现,更注重品德、责任感强烈这两维度则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异性;(2)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产生机制为内省沉思、主动应对、社会支持、社会压力等四种因素。结果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维度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内省沉思、主动应对、社会支持的作用,与功能描述性模型、生活危机与个人成长模型所提出的影响因子相似;但社会压力这一因素较为独特,在我国的青少年群体中,社会压力可促使个体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就像产生了心理抗体一样,并因此不会轻易被不幸事件所伤害。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1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反刍与社会支持的作用[J]. 周宵,伍新春,安媛媛,陈杰灵.心理学报. 2014(10)
[2]   青少年的感恩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社会支持与主动反刍的中介作用 [J].
伍新春 ;
周宵 ;
刘淋淋 ;
陈杰灵 .
心理科学, 2014, 37 (05) :1148-1153
[3]   情绪性人格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J].
安媛媛 ;
伍新春 ;
刘春晖 ;
林崇德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 (06) :657-663
[4]   创伤后成长量表在经历汶川地震初中生中的修订与初步应用 [J].
高隽 ;
王觅 ;
邓晶 ;
钱铭怡 ;
刘晓辉 ;
何琴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 24 (02) :126-130
[5]  
Stress‐Related Growth and Thriving Through Coping: The Roles of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Processes[J] . Crystal L.Park.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 2010 (2)
[6]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osttraumatic growth [J].
Shakespeare-Finch, Jane ;
Copping, Alicia .
JOURNAL OF LOSS & TRAUMA, 2006, 11 (05) :355-371
[7]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J] . Virginia Braun,Victoria Clarke.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 2006 (2)
[8]  
Ethnocultural considerations in disasters: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issues, and directions[J] . Anthony J. Marsella,Michael A. Christopher.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 2004 (3)
[9]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Chinese cancer survivors [J].
Ho, SMY ;
Chan, CLW ;
Ho, RTH .
PSYCHO-ONCOLOGY, 2004, 13 (06) :377-389
[10]  
TARGET ARTICLE: "Posttraumatic Growth: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 Richard G. Tedeschi,Lawrence G. Calhoun.Psychological Inquiry . 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