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与宏观生态变化特征
被引:85
作者:
邵全琴
[1
]
赵志平
[1
,2
]
刘纪远
[1
]
樊江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
关键词:
三江源;
土地覆被状况指数;
转类指数;
转类途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020106 ;
摘要:
利用1970年代中后期MSS图像和1980年代末、2004年以及2008年三期TM图像并结合野外调查,获得三江源地区四期土地覆被空间数据集,提出了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和土地覆被状况指数,以表征该区域生态变化的趋势。通过计算土地覆被转类途径和幅度、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和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分析青海三江源地区1970年代中后期以来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反映的宏观生态状况变化。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近30年平均土地覆被状况指数为38.20,土地覆被状况为4级,其中黄河流域最好,其次为澜沧江流域,长江流域最差;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转类,在1970s~1990s和1990s~2004年两个时段,均主要以高生态级别向低生态级别转移为主,2004~2008年时段,主要以低生态级别向高生态级别转移为主;由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率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可以反映出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和宏观生态状况,总体上经历了变差(1970s~1990s时段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率Zc为-0.63,土地覆被转类指数LCCI为-0.58)—显著变差(1990s~2004时段Zc为-0.94,LC-CI为-1.76)—略有好转(2004~2008时段Zc为0.06,LCCI为0.33)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前、中期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和草地载畜压力共同驱动的影响,后期则叠加了生态建设工程的驱动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439 / 1451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