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对成矿的控制

被引:25
作者
郑有业 [1 ]
高顺宝 [2 ]
张大权 [3 ]
张刚阳 [1 ]
马国桃 [1 ]
程顺波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西藏地调院
[3] 中国地质调查局
关键词
驱龙; 超大型斑岩铜矿; 成矿流体; 成矿控制; 必要条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驱龙斑岩铜矿是冈底斯成矿带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超大型矿床,形成于中新世.原生流体包裹体有5种类型,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集中于240~650℃之间,盐度变化于0.18%~52.04%之间,明显分为高盐度高密度、低盐度低密度2类.可见含子矿物、液相、气相等包裹体共存现象,且均一温度相近,盐度相差很大,表明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过程;氢氧同位素及单矿物微量稀土元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斑岩岩浆体系,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天然热卤水有关的混合水,且天然热卤水占优势,属NaCl(F)-KCl(F)-C2H6-HCO3-CaSO4型流体.成矿流体总体显示出高温、高盐度、高矿化度、高氧逸度的还原性酸性流体特征,并且富集Na+、K+、F-、Cl-、SO2-4、CO2等成分,以富F-为特征(F-/Cl->1,平均为5.66),这种特殊性质的流体特别有利于Fe2+、Cu2+等元素的迁移,并最终在岩浆期后热液期富集成矿,它是形成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必要条件;流体减压沸腾及不同性质流体混合作用是促使金属离子沉淀富集的主要机制.对该矿床成矿深度(0.5~2km)进行了探讨,可作为该矿床勘查评价的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49 / 35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