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C/TOF/MS的关木通肾毒性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17
作者
樊夏雷 [1 ]
刘文英 [2 ]
王广基 [2 ]
陆益红 [1 ]
阿基业 [2 ]
黄青 [2 ]
李太松 [1 ]
机构
[1] 江苏省药品检验所
[2] 中国药科大学
关键词
关木通; 肾毒性; 代谢组学; GC/TOF/MS; 模式识别;
D O I
10.16421/j.cnki.1002-3127.2007.04.044
中图分类号
R285 [中药药理学];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目的研究经关木通染毒后大鼠尿液及血浆的代谢组经时变化规律及其与组织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组学在关木通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取4只SD大鼠,灌胃给予关木通醇提水溶液,剂量为72mg/(kg·d)的马兜铃酸A,1次/d,连续给药4d。分别采集给药前(0d),及给药后2、4d的尿液及血浆样品供代谢组学研究。实验结束后采集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关木通给药后,大鼠肾脏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血管充血显示肾功能受到损害。利用GC/TOF/MS及模式识别技术为核心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尿样及血浆样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给药后2,4d大鼠尿液,血浆中代谢组水平与给药前产生明显变化,内源性代谢产物谱随时间动态变化明显,能够明显区分出各天的变化趋势,表征出毒性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结论关木通能够对肾脏造成损害,应用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初步获得关木通致肾脏损害的"代谢产物谱",根据不同的代谢表型能够区分出关木通的毒性作用。大鼠尿液、血浆中的代谢产物谱与关木通毒性作用的经时过程密切相关,能够很好区分出机体的不同中毒状态。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体内药物毒性早期筛选的方法,它可作为药物毒性评价的有效方法手段,在毒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323 / 323
页数:1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