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深部力学背景

被引:8
作者
熊熊 [1 ]
王继业 [1 ]
滕吉文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地幔对流; 应力场; 青藏高原; 火山活动; 岩浆通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7 [火山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为了研究火山形成基本要素——岩浆运移通道的形成,基于重力异常反演的青藏高原下地壳底部的地幔对流应力场,结合地壳破裂形成机理和对流应力场与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分布的关系,以及青藏高原下地幔对流演化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高原火山岩浆运移通道产生的深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高原下地幔对流应力场存在两个大的拉张区,高原中部和北部的火山岩均分布于拉张应力区.南部的林子宗火山区对应了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前或碰撞早期高原下的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的量级为100Ma,这与导致地壳破裂的应力量级相当.所有这些证据表明,青藏高原下地幔对流应力场可能是导致高原地壳破裂,并发展为岩浆物质通道的主要力学机制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全球火山活动分布特征 [J].
洪汉净 ;
于泳 ;
郑秀珍 ;
刘培洵 ;
陶玮 .
地学前缘, 2003, (S1) :11-16
[2]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系列的地球化学及成因 [J].
刘燊 ;
迟效国 ;
李才 ;
金巍 ;
王天武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1, (03) :230-235
[3]   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 [J].
李秋生 ;
卢德源 ;
高锐 ;
李敬卫 ;
范井义 ;
熊贤明 ;
张之英 ;
刘文 ;
李英康 ;
闫全人 ;
李德兴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0, (S1) :16-21
[4]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J].
高 锐 ;
黄东定 ;
卢德源 ;
钱桂 ;
李英康 ;
匡朝阳 ;
李秋生 ;
李朋武 ;
冯如进 ;
管 烨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17) :1874-1879
[5]   藏北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岩石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J].
李光明 .
地质地球化学, 2000, (02) :38-44
[6]   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J].
傅容珊 ;
黄建华 ;
徐耀民 ;
常筱华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5) :658-668
[7]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特征与时代 [J].
邓万明 ;
郑锡澜 ;
松本征夫 .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6, (04) :2-11
[8]   区域重力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方程及对流拖曳力场 [J].
傅容珊,黄建华,刘文忠,常筱华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5) :638-646
[9]   中昆仑造山带钾玄岩质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和时代 [J].
邓万明 .
地质科学, 1991, (03) :201-213
[10]   中国岩石层底面地幔对流状态的探讨 [J].
黄培华 ;
傅容珊 .
地球物理学报, 1983, (01) :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