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期间概念之质疑

被引:16
作者
冯珏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
或有期间; 保证期间; 买受人的异议期间; 民法总则; 权利行使;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7.03.032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或有期间概念的提出虽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且为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之民法总则建议稿所采纳,但尚未经受学界的质疑与检验。就此概念的提出过程而言,未见提出者的详细论证。就此概念的界定而言,其定义存在内涵不清、外延不当等问题,甚至无法准确概括作为其典型示例的保证期间与买受人的异议期间。就此概念对民法学理论构建的意义而言,一方面其所要涵盖的法现象仅于特殊领域内具有正当性;另一方面,其可能旨在构建的保证期间、买受人的异议期间与诉讼时效的衔接关系,既非理论上的必然,又可能引发评价矛盾。新概念提出者承担对此概念的论证责任,而学界的责任则是对新概念提出质疑。因此,暂不将未经学说和立法实践充分检验的抽象概念纳入民法总则中,是谨慎立法的应有之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5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民法总则之期间立法研究 [J].
王轶 .
法学家, 2016, (05) :149-159+180
[2]   论除斥期间 [J].
耿林 .
中外法学, 2016, 28 (03) :613-645
[4]   解释论视野下保证期间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J].
甄增水 .
法商研究, 2010, 27 (05) :112-118
[5]   诉讼时效制度三论 [J].
王轶 .
法律适用, 2008, (11) :13-17
[6]   论一般保证期间的性质 [J].
余立力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5) :720-722
[7]   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定性与定位 [J].
崔建远 .
中国法学, 2006, (06) :32-43
[8]   论约定保证期间——以《担保法》第25条和第26条为中心 [J].
张谷 .
中国法学, 2006, (04) :120-136
[10]   论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 [J].
奚晓明 .
中国法学, 2001, (06) :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