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

被引:213
作者
刘东生
郑绵平
郭正堂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2] 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构造一气候旋回; 季风起源; 第三纪; 干旱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166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形成,可称为成形季风阶段。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形成的“红粘土”的风尘特性是冬季风和中国北方与中亚干旱化的重要标志。第四纪以来中国环境发生的重要转变表现为季风强度的变化与气候波动周期的改变。上述重大环境事件在时代上分别与两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东亚构造运动有较好的吻合性。我们认为,这种季风一冰盖一构造的耦合关系可能是通过不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94 / 20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黄土高原红粘土成因及上新世北方干旱化问题 [J].
丁仲礼 ;
孙继敏 ;
朱日祥 ;
郭斌 .
第四纪研究, 1997, (02) :52-62
[2]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吴锡浩 ;
安芷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2) :103-110
[3]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丁林 ;
钟大赉 ;
潘裕生 ;
黄萱 ;
王庆隆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16) :1497-1500
[4]   渭南黄土沉积中十五万年来的古土壤及其形成时的古环境 [J].
郭正堂,刘东生,安芷生 .
第四纪研究, 1994, (03) :256-269
[5]   全新世与上次间冰期气候差异的古土壤记录 [J].
郭正堂 ;
N.Fedoroff ;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1993, (01) :41-55+99
[6]  
约0.85Ma前后黄土高原区季风强度的变化[J]. 郭正堂,刘东生,N.Fedoroff,安芷生.科学通报. 1993(02)
[7]   中国东部的第四纪风尘堆积与季风变迁 [J].
杨达源 .
第四纪研究, 1991, (04) :354-360
[8]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J].
李吉均 ;
文世宣 ;
张青松 ;
王富葆 ;
郑本兴 ;
李炳元 .
中国科学, 1979, (06) :608-616
[9]  
东亚季风[M]. 气象出版社 , 陈隆勋等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