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菜育种研究技术和品质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3
作者
孙晓敏 [1 ]
李英 [1 ]
李艳明 [2 ]
习广清 [1 ]
谌国鹏 [1 ]
邓根生 [1 ]
机构
[1] 汉中市农科所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关键词
油菜; 育种研究技术; 品质育种;
D O I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1.03.063
中图分类号
S565.4 [油菜籽(芸薹)];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的油菜育种研究技术从常规育种发展到生物技术和杂交育种相结合,杂种优势利用从最初的三系法正在逐渐向两系法过渡,最终将实现一系法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目标也从最初的产量育种到双低育种,再到今天的"高效型优质油菜"育种,包括在双低基础上,进一步改良油菜籽的品质,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实现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操作等,说明我国油菜育种研究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0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国油菜生产及遗传改良潜力与油菜生物柴油发展前景 [J].
沈金雄 ;
傅廷栋 ;
涂金星 ;
马朝芝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6) :894-899
[2]   我国油菜育种目标及品种审定问题的商榷 [J].
涂金星 ;
张冬晓 ;
张毅 ;
傅廷栋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03) :350-352
[3]   组织培养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林呐 .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2) :14-18
[4]   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AFLP标记 [J].
陆光远 ;
杨光圣 ;
傅廷栋 .
作物学报, 2004, (02) :104-107
[5]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展望(综述) [J].
尹经章 .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2, (S1) :40-46
[6]   油菜品质育种现状及展望 [J].
涂金星 ;
傅廷栋 .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2001, (04) :53-58
[7]   中国油菜生产和品种改良的现状与前景 [J].
傅廷栋 .
安徽农学通报, 2000, (01) :3-10
[8]   中国油菜生产与品种改良 [J].
傅廷栋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6) :501-504
[9]   生物技术在油菜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J].
王道杰 ;
王灏 ;
李殿荣 .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2) :93-98
[10]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Ⅰ.隐性核不育系9012A的遗传 [J].
陈凤祥 ;
胡宝成 ;
李成 ;
李强生 ;
陈维生 ;
张曼琳 .
作物学报, 1998, (04) :43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