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

被引:57
作者
靳诚 [1 ,2 ]
徐菁 [1 ,2 ]
黄震方 [1 ,2 ]
曹芳东 [1 ,2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旅游景点; 流动网络; 旅游攻略; 城市内部; 南京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对旅游攻略的数据挖掘,构建景点间游客流动的关系矩阵,对流动格局、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表明:1景点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市级中心景点在流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山陵为扩散型景点,而新街口、夫子庙为集聚型景点,其他大部分景点为平衡型景点。2距离对景点间流动起着重要影响,流量距离衰减特征明显;市级中心景点流动涉及面较广,对整体流动具有较强的支配作用。3景点间流动是景点流入度、流出度和景点间距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流动符合基于幂函数的威尔逊流动模型,且游客在城市内部景点间流动对距离的敏感度相对城市间、城市内部居民日常流动较低。4南京景点可划分为3个系统:中山陵景点系统、夫子庙景点系统和中心城区景点系统,并抽象出3种结构类型:单中心扩散结构、单中心集聚结构和多中心平衡结构;在流动模式上,主要流动多存在于主要节点之间,次要流动多存在于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之间以及次要节点之间,一般流动多存在于次要节点和一般节点之间以及一般节点之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858 / 187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旅游流空间数据获取的基本方法分析——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比较 [J].
刘法建 ;
张捷 ;
章锦河 ;
陈冬冬 ;
钟士恩 ;
张宏磊 ;
刘泽华 .
旅游学刊, 2012, 27 (06) :101-109
[2]   北京入境旅游流扩散动力机制分析 [J].
张佑印 ;
马耀峰 ;
顾静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2, (01) :122-127
[3]   近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变化分析 [J].
李振亭 ;
马耀峰 ;
李创新 ;
张佑印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 (01) :94-99
[4]   旅游目的地仿生学空间关系研究——以安徽省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 [J].
徐红罡 ;
薛丹 .
地理科学, 2011, 31 (12) :1518-1524
[5]   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
陈浩 ;
陆林 ;
郑嬗婷 .
地理学报, 2011, 66 (02) :257-266
[6]   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 [J].
刘法建 ;
张捷 ;
陈冬冬 .
地理学报, 2010, 65 (08) :1013-1024
[7]   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J].
杨兴柱 ;
顾朝林 ;
王群 .
地理学报, 2007, (06) :609-620
[8]   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 [J].
卞显红 ;
沙润 ;
杜长海 .
人文地理, 2007, (02) :32-38
[9]   旅游流齐夫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以四川省为例 [J].
杨国良 ;
张捷 ;
艾南山 ;
刘波 .
地理学报, 2006, (12) :1281-1289
[10]   北京市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特征与调控对策 [J].
牛亚菲 ;
谢丽波 ;
刘春凤 .
地理研究, 2005, (02) :28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