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枪法转化籼稻胚性愈伤组织获得可育的转基因植株

被引:29
作者
许新萍
卫剑文
范云六
李宝健
机构
[1] 中山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广州,,中山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广州,,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中山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广州,
关键词
籼稻; 胚性愈伤组织; 基因枪法转化; bar基因; B.t.δ-内毒素基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3 [植物细胞遗传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90102 ;
摘要
以籼稻胚性愈伤组织作为基因枪法转化的靶材料,建立了可重复的、高效的籼稻转化系统。从籼稻成熟胚诱寻生长3~4周的愈伤组织,经过2~6周继代培养后,可以形成足够量的颗粒状胚性意伤组织。用含有bar基因B.t.δ-内毒素基因的质粒pFWZ16轰击转化胚性愈伤组织,在含2~4mg/LBasta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预再生、再生及长根培养,并通过干燥处理增加再生频率和出苗数。从接种到获得转化小植株只需要4~5个月。供试的两个品种为华南地区推广的优良籼稻品种,共轰击821块胚性愈伤组织,获得48个系的477株Basta抗性植株。经PCR扩增分析和Southernblot杂交分析证实外源的bar基因和B.t.基因己整合到转基因水稻植株基因组中,Basta抗性鉴定和PNA点杂交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得到表达。87.5%的转基因植株可育。Basta喷施实验和Southernblot分析证明bar基因和B.t.基因已遗传至子代,并且主要按孟德尔规律进行分离。
引用
收藏
页码:219 / 227+282 +28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用基因枪法转化水稻获得转基因植株 [J].
许新萍 ;
胡明 ;
卫剑文 ;
李宝健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6) :26-30
[2]   籼稻基因枪转化的研究 [J].
郑宏红,戴顺洪,何锶洁,田文忠,李良材 .
遗传学报, 1996, (04) :286-292+333
[3]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基因导入中国栽培水稻品种中花11号获得转基因植株 [J].
谢道昕 ;
范云六 ;
倪丕冲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1, (08) :830-834
[4]   Optimization of biolistic method for transient gene expression and production of agronomically useful transgenic Basmati rice plants [J].
Jain, RK ;
Jain, S ;
Wang, BY ;
Wu, R .
PLANT CELL REPORTS, 1996, 15 (12) :963-968
[5]   Regeneration of fertile transgenic indica (group 1) rice plants following microprojectile transformation of embryogenic suspension culture cells [J].
Zhang, SP ;
Chen, LL ;
Qu, RD ;
Marmey, P ;
Beachy, R ;
Fauquet, C .
PLANT CELL REPORTS, 1996, 15 (07) :465-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