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 条
华南大陆构造与铀矿省
被引:10
作者:
周维勋
机构:
[1] 华东地质学院,中南地质局230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板内构造,陆内构造,铀矿省,后火山侵入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9.140.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华南前震旦纪基底由江南、武夷、云开-南海和闽台等4个地块组成,它们自晚元古代起处在同一岩石图板块范围内。铅同位素研究揭示,该板块富铀、钍,从而为铀矿省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地质前提。元古代、加里东、印支和燕山等造山事件导致4个板块的融合及其最终与扬子克拉通连成一体,但运动发生在莫霍流变层垫托之上,属板内构造范畴;晚震旦一早寒武世、晚古生代含铀黑色岩系及中生代容矿花岗岩、火山岩分别产生在相应时代主造山隆起带的前陆地区。继三叠纪-早侏罗世地壳显著增厚和花岗岩基大规模侵位之后,构造体制从挤压松弛往侧向伸展方向发展,其间中始新世至渐新世发生过局部性挤压,但伸展仍居主导地位,绝大多数铀矿床正形成于这一准克拉通化过程中,即晚侏罗世至第三纪。华南地学断面显示,在福建大田、泉州一带壳下岩石圈出现薄化裂离而在湘中一带壳下岩石圈则呈现为漏斗状凹陷。据分析,前者起因于热地幔柱上涌,并可能是太平洋超级热幔柱的组成部分;后者则为冷地幔柱下降所在位置,处于亚洲超级冷幔柱范围内。文中突出强调花岗岩一火山区是寻找富大铀矿的主要目标区,后火山侵入体(富挥发份花岗质小岩体或斑岩体)控制富铀矿生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