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8年北京市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15
作者
钱坤
韩玉华
薛素琴
田彦林
张勇
刘婷
付学锋
曾晓芃
机构
[1]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
关键词
北京奥运场馆; 病媒生物; 密度监测; 种群动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84 [防疫措施和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通过连续3年对北京市奥运场馆的主要病媒生物密度进行监测,了解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为2008年奥运会病媒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虫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奥运场馆蚊虫的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96.94%;蝇类的优势种为麻蝇亚科蝇类,占捕获蝇类总数的46.13%;鼠的优势种为小家鼠,占捕获鼠类总数的63.30%;蜚蠊的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在奥运场馆仅捕到该种。2008年与2006年、2007年相比,主要病媒生物密度显著下降,在奥运会期间均处于低密度水平,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57%和89.26%,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69.88%和81.63%,鼠密度下降率为100%,蜚蠊密度下降率为99.98%。结论北京市针对奥运会开展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使得2008年奥运会期间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大幅度下降,实现了确保奥运会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的控制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3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