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5 条
我国腐植煤的还原性质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被引:1
作者:
赵师庆
机构:
来源:
关键词:
含煤建造;
陆相;
煤系;
含煤地层;
沉积环境;
地质环境;
腐植煤;
腐殖煤;
过渡相;
沉积相;
海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量实际资料说明,影响煤质的第三成因因素——还原性质,不仅是我国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煤层沉积的一个地球化学特证,而且它在全国各地区,各成煤时代含煤建造的腐植煤中也均有显示,并同样受沉积环境的控制。 数据表明,等变质程度(反射率差在0.1%以下)和同煤岩成分的煤,其化学工艺性质,特别是粘结性,有明显的,甚至很大的差别,即使主要体现粘结性的镜质组含量较低的煤,也比等变质镜质组含量较高的煤的粘结性要强,这充分显示了腐植煤还原性的明显差别。 研究发现,海陆交替相(滨岸潮坪环境)含煤建造的腐植煤一般都是高硫、较富铁、较强粘结性的强还原类型煤;过渡相(三角洲平原环境)和陆相(远岸河流或湖泊环境)含煤建造的腐植煤一般则是低硫、较贫铁、较弱粘结性的弱还原性类型煤。 还原类型不同的煤,确切地说,它们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含煤建造的沉积环境,而不决定于时代。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沉积环境——成煤类型——煤质特证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可构成一个概略的成因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35
页数:1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