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1
作者
朱钢
刘洁润
李汉贤
欧阳贵
邓衡
李琴
机构
[1] 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湘潭市中心医院
[3] 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湖南衡阳
[4] 湖南衡阳
关键词
端粒酶; 外周血; 淋巴细胞; 乳腺癌; 乳腺癌根治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7.9 [乳腺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目的 检测乳腺癌根治术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利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分别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AG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36例端粒酶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前1~3天及术后8~1 0天各取外周静脉血标本一次,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扩增,所得样本分别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 -PAGE)定性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ELISA法检测各样本的吸光度(ΔA) ,将同一时相样品的吸光度(ΔA)分为一组,用方差分析法进行组样品ΔA均数间的比较。结果 Native -PAGE定性检测结果:术前各样本凝胶电泳染色后有明显间隔6bp条带;术后各样本在电泳图上的条带较术前减弱。ELISA定量检测结果:样品的吸光度(ΔA) ,术前1~3天为0 .35 0±0 .0 2 6,术后8~1 0天为0 .2 5 1±0 .0 2 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 )。结论 ( 1 )乳腺癌根治手术可以明显降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2 )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可能作为乳腺癌判断疗效的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206 / 21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J].
钱志英 ;
何晓松 ;
俞军 ;
张伟云 .
江苏医药, 2003, (01) :42-43
[2]   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J].
苏明权 ;
于文彬 ;
杨秀芝 ;
马越云 ;
张建芳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 (10) :1247-1249
[3]   淋巴细胞端粒、端粒酶及其免疫学意义 [J].
黄燕 .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1999, (05) :355-357
[4]   乳腺癌化疗的进展──第十一届亚太地区肿瘤会议文献综述 [J].
陈黎,王哲海 .
当代肿瘤学杂志, 1994, (01) :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