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诵读的内涵、意义及要求

被引:25
作者
张心科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诵读; 内涵; 意义; 要求;
D O I
10.14082/j.cnki.1673-1298.2009.01.014
中图分类号
G633.3 [汉语语文];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诵读"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其内涵一直不清晰,人们在使用时也各有所指。诵读的内涵不明,造成目前对"诵读"概念的解读十分混乱、以此为名的教学也较为盲目。通过对其内涵演变的梳理、辨析,可尝试将"诵读"定义为一种用标准的普通话,注意声音与意义的有机结合,用略带夸张的语调读文言诗文,用说话的语调读白话诗文的读的方式。诵读在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对母语的感情,增加对文本理解、体验,增进口头和书面表达。诵读时要特别注意"口诵"与"心惟"结合与反复以及语体和文体的区分等。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诵读法的历时演化与现时解读 [J].
周庆元 ;
于源溟 .
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0) :48-51
[2]  
现代汉语词典.[M].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5,
[3]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德)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著;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
[4]  
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黎泽渝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  
说文解字注.[M].(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书店.1992,
[6]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朱自清 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