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1年宝鸡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时空格局

被引:4
作者
李团胜
郑亚云
汪晗
陈国华
马超群
姚华荣
王晓峰
机构
[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 种植业; 时空格局; 宝鸡;
D O 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07.022
中图分类号
X712 [农副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4个方面对宝鸡各县(区)2005-2011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修正了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宝鸡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总体是增加的,7年间增加了32.08%,年均增长4.58%。2006年碳排放量最少,为173 436.71 t;2011年碳排放量最多,为233 109.78 t。碳排放强度在0.367~0.555 t/hm2之间,7年间增长了50.33%,年均增长7.19%。化肥碳排放占到总排放量的84%以上。从各县(区)来看,陇县碳排放量最高,每年都在60000 t以上;陈仓、凤翔、岐山、扶风和眉县的碳排放量在20 000~50 000 t之间,渭滨、金台、千阳、麟游、凤县和太白碳排放量在15 000 t以下。太白县碳排放量最小,每年都在4 600 t以下。碳排放强度以陇县最高,每年都在1.0 t/hm2以上;太白县碳排放强度最小,每年都在0.36 t/hm2以下。
引用
收藏
页码:1546 / 155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