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含矿建造后生改造作用过程及其演化

被引:17
作者
刘武生
刘金辉
王正邦
谢佑新
机构
[1] 东华理工学院
[2]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后生作用; 铀矿床; 氧化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二连盆地地质发展史、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特征的分析,将盆地后生改造作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基本演化阶段:晚白垩世阶段(K2 )、古新世—始新世阶段(E1-2 )、渐新世—中新世阶段(E3—N1 )和上新世—第四纪阶段(N2—Q)。其中每一阶段依据古构造、古水文地质图及古气候特征,将盖层后生改造作用划分还原型和氧化型两种基本类型。对第一类型,划分出油气区、还原剂迁移方向和呈现还原后生改造作用的地区;对第二类型,划分出含氧含铀潜水运移方向和含氧含铀层间承压水运移方向。这对评价二连盆地的铀成矿远景具有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二连裂谷构造演化与油气.[M].焦贵浩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  
中国大陆及邻区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过程与机理.[M].吴珍汉等著;.地质出版社.2001,
[3]  
盆地动力学—基本思路与若干研究方法.[M].李思田等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4]  
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M].王鸿祯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