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子宫切口瘢痕妊娠30例临床分析
被引:12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谭海平
机构
: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来源
:
医学临床研究
|
2008年
/ 08期
关键词
:
剖宫产术;
妊娠;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R719.8 [剖腹手术];
R714.2 [病理妊娠(异常妊娠)];
学科分类号
:
100211 ;
摘要
: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CSP)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4年7月到2007年5月收治的30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CSP患者通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或四维彩色多普勒均及时做出早期诊断,其中4例单独行B超下吸宫术,5例行宫腔镜下清宫术,11例先药物杀死胚胎,然后宫腔镜下清宫术,9例行开腹手术治疗,1例转院介入治疗,均保留了子宫,平均失血487.5 mL。【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或四维彩色多普勒是早期诊断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有效方法,MTX杀胚胎、B超下灭胎、吸宫、宫腔镜下清宫及开腹手术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457 / 1458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13例临床分析
[J].
单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单莹
;
范光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范光升
;
金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金力
.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02)
:131
-132
[2]
剖宫产瘢痕早期妊娠诊断和治疗的现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孟凡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5,
(04)
:511
-513
[3]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治疗
[J].
朱鸿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
朱鸿辉
;
王伟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
王伟民
;
龙雯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
龙雯晴
.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04)
:46
-48
[4]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issues in management[J] . K.‐M.Seow,L.‐W.Huang,Y.‐H.Lin,M.Yan‐Sheng Lin,Y.‐L.Tsai,J.‐L.Hwang.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 2004 (3)
←
1
→
共 4 条
[1]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13例临床分析
[J].
单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单莹
;
范光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范光升
;
金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金力
.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02)
:131
-132
[2]
剖宫产瘢痕早期妊娠诊断和治疗的现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孟凡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5,
(04)
:511
-513
[3]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治疗
[J].
朱鸿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
朱鸿辉
;
王伟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
王伟民
;
龙雯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妇产科
龙雯晴
.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04)
:46
-48
[4]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issues in management[J] . K.‐M.Seow,L.‐W.Huang,Y.‐H.Lin,M.Yan‐Sheng Lin,Y.‐L.Tsai,J.‐L.Hwang.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 2004 (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