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成岩和构造—热流体作用及其有效性

被引:32
作者
李忠 [1 ]
黄思静 [2 ]
刘嘉庆 [1 ]
蔡春芳 [1 ]
李曰俊 [1 ]
李开开 [1 ]
韩银学 [1 ]
赵岩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埋藏成岩作用; 构造—热流体作用; 碳酸盐岩储层;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0.05.020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层状风化壳模式的认识一度支撑着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但这类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显示出的强烈非均质性使得勘探风险愈来愈大。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为典型实例,重点论述了成岩作用和构造—热流体复合作用对储层的制约,并结合表生岩溶等其它要素开展了储层分布综合解释。研究认识到:①奥陶系碳酸盐岩正常深埋藏成岩作用的主要效应是碳酸盐的沉淀而不是碳酸盐的溶解,建设性改造主要与表生岩溶作用(古喀斯特)或构造—热流体作用有关,并导致了碳酸盐岩储层强烈的非均质性。②从中下奥陶统到上奥陶统,下部碳酸盐岩地层热流体活动迹象明显优于上部地层。③奥陶系碳酸盐岩构造—热流体的建设性改造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晚泥盆世与二叠纪叠加改造的断裂构造交汇区,以及中—晚奥陶世、前石炭纪形成的表生岩溶发育区;有效储层与高能沉积相带关系有限。为此,提出了奥陶系碳酸盐岩构造—流体作用与储层形成概念模式,这为进一步认识储层的形成分布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引用
收藏
页码:969 / 97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碳酸盐倒退溶解模式的化学热力学基础——与H2S有关的溶解介质及其与CO2的对比
    黄思静
    黄培培
    黄可可
    佟宏鹏
    张雪花
    郇金来
    刘丽红
    [J]. 沉积学报, 2010, 28 (01) : 1 - 9
  • [2] 沉积成岩作用研究的若干问题
    刘宝珺
    [J]. 沉积学报, 2009, 27 (05) : 787 - 791
  • [3]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热液岩溶的特征及地质模型
    潘文庆
    刘永福
    Dickson J A D
    沈安江
    韩杰
    叶瑛
    高宏亮
    关平
    张丽娟
    郑兴平
    [J]. 沉积学报, 2009, 27 (05) : 983 - 994
  • [4] 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的主要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和白云化机制
    黄思静
    佟宏鹏
    刘丽红
    胡作维
    张雪花
    郇金来
    黄可可
    [J]. 岩石学报, 2009, 25 (10) : 2363 - 2372
  • [5] 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充填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流体分析
    蔡春芳
    李开开
    李斌
    蔡鏐璐
    姜磊
    [J]. 岩石学报, 2009, 25 (10) : 2399 - 2404
  • [6] 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影响
    朱东亚
    金之钧
    胡文瑄
    张学丰
    [J]. 地质论评, 2008, (03) : 348 - 354+434
  • [7]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热液流体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
    李开开
    蔡春芳
    蔡镠璐
    张春明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02) : 217 - 222
  • [8]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
    黄思静
    胡作维
    邹明亮
    冯文立
    王春梅
    郜晓勇
    王庆东
    [J]. 沉积学报, 2007, (06) : 815 - 824
  • [9] 含油气盆地成岩作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前沿
    李忠
    陈景山
    关平
    [J]. 岩石学报, 2006, (08) : 2113 - 2122
  • [10] 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岩锶含量、锶同位素组成与白云石化流体
    黄思静
    HairuoQING
    裴昌蓉
    胡作维
    吴素娟
    孙治雷
    [J]. 岩石学报, 2006, (08) : 2123 -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