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生植物在暴雨湿地中的水质净化作用

被引:7
作者
陈庆锋 [1 ]
单保庆 [2 ]
马君健 [1 ]
高新国 [1 ]
丁世刚 [1 ]
刘伟 [1 ]
机构
[1]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暴雨径流湿地; 面源污染; 水质净化机制; 富营养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选择菖蒲、芦苇、美人蕉、鸢尾和水花生(空心莲子草)5种典型的湿地水生植物,以武汉动物园猩猩馆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三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这5种典型水生植物对暴雨径流湿地中氮、磷等不同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养分负荷变化、吸附解析性能以及去除贡献率。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附能力主要与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有关,随着生物量的增加逐渐升高。在降雨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植物体吸收的氮磷占流域年输入总氮的百分比可以从7.8%升高到35.9%,占流域输入总磷的百分比从21.8%升高到69.4%。在这5种典型水生植物中,芦苇对湿地中氮的吸收能力最强,鸢尾对湿地中磷的吸收能力最强;芦苇和菖蒲茎叶中的氮、磷、钾元素含量要高于根系中的养分含量;不同的植物种类在腐烂时污染物的释放量差异较大,其中鸢尾释放量最大,其次是菖蒲和美人蕉,芦苇释放量最少;而菖蒲对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和TP的吸附量最大,其次是鸢尾、美人蕉和芦苇。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生态修复技术在保护水库水源地中的应用 [J].
叶建锋 ;
操家顺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4, (02) :61-63+117
[2]   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种云霄 ;
胡洪营 ;
钱易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3, (02) :36-40
[3]   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农村非点源水污染 [J].
尹澄清 ;
毛战坡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2) :229-232
[4]   非点源污染的管理及控制 [J].
贺缠生 ;
傅伯杰 ;
陈利顶 .
环境科学, 1998, (05) :88-92+97
[5]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和管理技术[M]. 化学工业出版社 , 金相灿主编, 2001
[6]  
Large-scale coastal wetland restoration on the Laurentian Great Lakes: Determining the potential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J] . William J. Mitsch,Naiming Wang.Ecological Engineering . 2000 (3)
[7]  
State-of-the-art of ecological modelling with emphasis on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dynamic models[J] . Ecological Modelling . 19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