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探究:“孙大午案”的剖析及司法理念的重塑

被引:4
作者
江奥立
机构
[1] 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民间借贷; 刑民分界; 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
D O I
10.13310/j.cnki.gzjy.2014.03.006
中图分类号
D920.5 [解释、案例]; D924.33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030104 ;
摘要
"孙大午案"折射出司法者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持宽泛理解的态度,通过本案可看出法体系整体性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前置法——刑法阶层性思维的必要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存款"应仅限于"银行信用"范畴,通过引入"既存的实质性联系"标准对"不特定"的内涵进行限定,从而实现前置法与刑法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刑法具有二次性违法的特征,司法过程切忌价值先行。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刑法严惩非法集资行为之反思 [J].
刘宪权 .
法商研究, 2012, 29 (04) :119-126
[2]   非法集资中的不特定对象标准探析——证券私募视角的全新解读 [J].
李有星 ;
范俊浩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41 (05) :127-137
[3]   民间融资的刑法制裁体系及其完善 [J].
李怀胜 .
法学论坛, 2011, 26 (03) :112-117
[5]   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处理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 [J].
李勋文 .
法制与社会, 2009, (22) :130-131
[6]   民间借贷的制度性压制及其解决途径 [J].
张书清 .
法学, 2008, (09) :104-113
[7]   “许霆案”的技术分析及其法理思考 [J].
杨兴培 .
法学, 2008, (03) :56-61
[8]   演绎归纳的二分与结合——略论西方逻辑与印度因明之差异 [J].
孟晓路 ;
徐红欣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3) :42-45
[9]  
刑法中的非法集资行为——以“璞真”案和孙大午案为样本的分析[J]. 俞和明.金融法苑. 2004(00)
[10]   刑法谦抑主义论纲 [J].
莫洪宪 ;
王树茂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4, (01) :13-24